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国工程不断刷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一项项创新使中国“赶上世界”的强国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计量科研成果大量涌现,建成185项国家计量基准、6.3万余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3万余项国家标准物质,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更加完善;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达1816项,排名亚洲第一,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
计量技术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构建起了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7个大区国家计量测试中心、49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29家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77个国家专业计量站及2024个省、市、县级计量技术机构为主体的覆盖全国的计量技术机构网络,发布各类计量技术规范近5000项,并建立了以2.3万名国家注册计量师为骨干的计量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这些成绩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座”,也为质量强国建设交出了一份有分量、重数量、高质量的计量答卷。
2019年12月2日,一个长宽各1.2米、高0.3米,重约1600公斤的混凝土水泥墩在南极中山站莫愁湖西侧山坡建成。
这是我国首次在南极区域建立重力加速度校准点,也首次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自主可控绝对重力仪在极地环境下稳定可靠工作,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够研发生产具有极高环境适应性的高端绝对重力仪的国家。
21世纪是海洋科学的世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时间频率所副所长吴书清说,这个重力加速度校准点的建设,填补了我国目前极区海洋重力量值无法溯源的空白,为我国开展极地区域的测绘等奠定了基础,提升了我国在和平利用极地国际活动中的话语权。
具有重大科学和战略意义的重力测量能力的提升,是我国近年来计量科技创新不断进取的一个缩影。在国际计量界,中国计量科技已由“跟跑”为主转向在更多领域“并跑”、部分领域“领跑”。
温度是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量之一。2005年,国际计量组织提出基于自然常数定义温度单位的研究方向,精确测定玻尔兹曼常数成为温度单位重新定义的基础和开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实现了圆柱声学和噪声两种独立方法精确测定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结果均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国际基本物理常数推荐值收录,为常数最终定值和2018年国际单位制温度单位开尔文的重新定义作出关键性贡献。项目成果提升了我国温度计量基础前沿研究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原级温度测量技术在尖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此外,我国自主研制的电学量子基标准核心芯片,在量值传递的源头上,解决了我国电学量子基标准依赖进口芯片的“卡脖子”问题;在元素周期表63种多同位素元素中,有10个元素原子量测定值采用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测量结果……
“一站式”计量测试服务,为显示产业链上的500余家重点企业解决了生产量值不统一等难题,这是国家平板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苏州)近年来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的案例之一。
该中心先后与京东方、天马微电子、龙腾光电、维信诺、华东光电等国内平板显示龙头企业保持合作,就产业在计量测试技术上的难点、问题进行课题攻关,重点解决直接关系产品质量的量值溯源难题、测试技术难题和数据应用难题。中心通过研制新型校准装置、新型测量装置、制定个性化测试方案,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质检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填补产业计量测试手段的空白。“我们已建立产业所需的光度、色度、辐射度、几何量、材料特性、环境与机械、电磁参数等计量标准装置,可提供完整的量值溯源途径和检定校准服务。”该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国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针对海工装备大型曲面现场、快速、精准测量与校准难题,研制了具有高精度电源扫描、自动数模匹配功能的大型曲面测量仪器,提升了海工装备业的制造水平;国家核电仪器仪表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围绕核电仪器仪表需求,为核电仪器仪表产业联盟单位的3.2万台套设备提供了计量测试服务,在保障辐射防护及核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2013年我国有计划地开展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工作以来,以这些中心为代表的49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和发展重点,聚焦产业发展中的计量测试瓶颈和难题,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有力推动了计量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计量引领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凸显。截至2021年年底,49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新建计量标准900余项,研制各类计量测试设备13.9万台套,实现成果转化600余项,申请专利2200余项,起草各类标准和技术规范2500余项,服务企业4.5万余家,帮助企业节约成本超43亿元。
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至今,如何保证核酸检测结果准确一直是各国研究的重点。
2021年5月,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全新推出新型冠状病毒全序列假病毒标准物质(NIM-RM5207)、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基因(S)核糖核酸标准物质(NIM-RM5208)和新型冠状病毒B.1.1.7突变株核衣壳蛋白基因(N)核糖核酸标准物质(NIM-RM5209)。这次新冠病毒系列标准物质的推出,为提高核酸检测准确性、保障检测结果有效性,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撑。截至目前,该院已开发新冠病毒核酸和免疫等系列标准物质26种,广泛应用于全国27个省市的近600家单位,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到北京冬奥会赛场冰层温度检测、精准测试等,都离不开计量的支撑保障。计量就像一个“隐身安全卫士”,在保障民生、维护公平中默默发挥重大作用。
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当年民生计量专项行动中,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检查眼镜制配场所44835家,眼镜制配计量器具136671台,查处不合格计量器具2920台;检查商场超市、集贸市场170421家,电子计价秤1000170台,查处不合格计量器具14282台;检查加油(气)站60159家,加油(气)机349449台,查处不合格计量器具968台;全国共计查处各类计量违法行为6534件;经营者开展诚信计量自我承诺292562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计量工作始终与质量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精准、更加快速、更加泛在的计量技术支撑和保障,国际单位制量子化变革也带来世界测量秩序的重构。抓住机遇,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计量将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越走越宽。